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:::
:::

首頁 > 特色產業 > 時尚風華 > 102年篇

染出一片蔚藍天—桐花灣工作坊

撰稿人:楊仁清團隊

台灣北部地區通常以俗稱大菁的馬藍為染草

雖然客家及閩籍的台灣先民,都曾穿著藍衫,但客籍先民早期多居住於山區或偏僻之處,生活環境較為困苦,因此培養較為勤儉刻苦的習慣,多穿著寬鬆、沒有華麗裝飾的藍衫服飾,可適用於各種體型及各類活動,最終客家藍衫遂成為藍染文化的重要代表。

台灣北部地區通常以俗稱大菁的馬藍為染草,雖然大菁散佈於台北、桃園、新竹、苗栗等地的潮濕山區,但因為三峽附近水質良好,且有三峽河及河岸可以漂洗曝曬,因此形成滿街染坊的盛況,可惜後來因為化學染料及紡織工業的興起,使得藍染產業因此沒落,直到民國88年以來,三峽一群同好為了復興藍染產業,成立三峽染工作技術復原團隊,致力於傳統染藝復原工作,才讓三峽染找到了新生命。

染液

桐花灣工作坊負責人游秀月在參與藍染種子師資課程後,從此與藍染結了不解之緣,她在有木里的家中附近種植大菁、製作染液,也提供實作課程。

游秀月從小就喜歡手工藝,她開始學習藍染後,對於藍染的變化過程深深著迷,因此成為其中的活躍角色,現在是三鶯社區大學的藍染課程老師。因為住家靠近山區,適合大菁生長,她從栽種、採集、製作藍靛一手包,並且長期供應給台灣藍染學會、三峽一帶的工作坊,甚至還曾外銷到美國。

 
染布 馬藍 製作藍染

目前三峽地區的大菁散佈在插腳國小、五寮國小、有木里一帶。游秀月指出,大菁的生命力很強,只要插枝就可存活,即便被強風吹倒地,接觸到泥土的莖桿也會努力長出芽點,而大菁成熟的夾果乾燥後會自動迸裂,讓種子彈跳到更高更遠的地方繁殖,這與客家族群的堅忍性格相當一致。

雖然有快速建藍的速成法,但游秀月堅持採用天然建藍的古法,從藍泥到建成染液,要加入糖、酒培養細菌,經過3~5天的天然發酵才能建成,而天然建藍的方式製作的藍染,就像蔚藍的晴空一樣,顏色更為美麗,也更有自然的生命力。

桐花灣工作坊負責人:游秀月
營業項目:桐花灣工作坊
營業時間:9:00AM~ 5:00PM
地址:新北市三峽區有木里255號
電話:0922485343

 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